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常态化,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个人信息一旦遭到泄露,可能会引发骚扰电话、诈骗短信、人肉搜索等信息安全事件,同时易被犯罪分子用来进行各类非法活动,对个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产生隐患。个人信息保护是公民日常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
个人信息安全上
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包括:如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通信通讯联系方式、通信记录和内容、账号密码、财产信息、征信信息、行踪轨迹、住宿信息、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
个人信息安全下
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促进个人信息合理使用,根据宪法,2021年8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并于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个人都不得侵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益。明确个人信息处理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和“告知-同意”原则,严禁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
—END—
审核:信息办